欢迎访问安阳市农科院官网!
院内快讯

【专家人才】杨春玲:一位小麦专家30年的坚守

日期:2022-09-15 来源:安阳党建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逢年过节各种花样面点,日常生活充饥饱腹的面条和馒头,都离不开我国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小麦。每到农忙时节,在安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试验田里,总能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她就是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十大科技兴农先进个人、安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所所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综合试验站站长杨春玲。

 

f43a6b7271b809d5041da6b278beca4e.png

杨春玲1988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遗传育种专业,同年8月分配到安阳市农科院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工作,至今未离开过艰苦的农业科研一线,一干就是30年。

建团队 品质育种闯难关

小麦新品种“安麦11”经过14年的精心培育,今年5月顺利拿到国家审定证书,3个月后签订了实施许可使用协议。对于农业科研团队来说,科研成果短时间内转化为生产力,亲手培育的种子遍地开花,无疑是最欣慰、最自豪的事。2009年,杨春玲带领团队计划培育一种优质高产、颗粒饱满的“内外兼修”型小麦。为了这一目标,他们数年如一日地耕作在小麦试验基地。“想要挑选出符合条件的种子父本和母本,没有捷径,只能通过试错调整。”杨春玲说。同事们躬身于地头,常常是头顶烈日、汗湿衣襟。通过不断筛选和淘汰,经历了120个配置组合和一次次失败后,2014年,“安麦11”终于确定出稳定体系,成功出圃。至此,系出名门的“安麦11”开始接受各种检验。2014年至2017年,“安麦11”凭借出色的产能优势和蛋白含量高等特点,在安阳麦区的考试中过关斩将,冲进了小麦品种的“国考”环节。凭借着高出国家审定标准3%的平均增产量和其他明显优势,“安麦11”于今年5月20日通过国家审定。

育品种 农业科研结硕果

一线永远是最好的“实验室”。30年来,杨春玲扎根一线,参与完成了河南省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小麦新品种选育课题,选育出农作物新品种8个,承担了国家转化资金、河南省重大技术发展计划、安阳市重大科技攻关等7个项目,获得国家级鉴定成果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8项、市软科学奖9项,撰写科研论文45篇,其中在国家、省核心期刊上发表15篇,均为第一作者,参编小麦技术规程论著1部。2008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综合试验站在安阳建站成功,杨春玲作为试验站站长,组织团队成员共同完成品种筛选试验、水肥高效利用试验、专用品种的播期和播量试验等26个试验,得出了真实有价值的试验结论,总结编制了3套技术规程,并在5个示范县建立了10个共计5万亩高产示范基地进行推广示范,取得了大面积10%的增产效果。特别是安麦1号、7号、1241号、1132号和安绿07-2及黑绿豆1号等,在生产上一经利用,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累计推广面积2152.6万亩,创经济效益5.3亿元。

促产业 科企融合谱新篇

科学技术和成果归根结底要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杨春玲和团队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从2017年开始,省内外多家企业关注“安麦11”,并且进行跟踪观察。今年8月,位于滑县白道口镇温村的河南六丁夫种业有限公司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竞标成功。双方签下了实施许可使用协议,让“安麦11”有望在今年投入种植。河南六丁夫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温肖伟说:“我们在一年前的全省小麦优良品系展示会上就关注到这个品种,发现其不仅颗粒饱满、熟相好,而且属于中强筋优质小麦,推广面积大,产量表现好。我们很满意,就赶紧下手了!”温肖伟算了一笔账:“拿1万斤原原种举例,10斤种1亩,可以种1000亩,1亩地可以出1000斤原种,这些原种可以播种5万亩田地,产出五六千万斤小麦。按照往年平均售价,能创造1亿元左右的收益。”在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研究领域耕耘34年的杨春玲,最想看到的就是科研成果成功转化。她说:“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做科技成果转化的排头兵,为科技增产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企业生产增添动力,促进更紧密的合作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杨春玲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农业科研的最前线。麦田里的守望,守的是“民以食为天”固国之策。今天的中国,人们不仅吃得饱,更是一年比一年吃得好。而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与杨春玲一样的无私奉献的小麦研究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