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阳市农科院官网!
院内快讯

为了大地的丰收——记市管专家、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杨春玲

日期:2021-10-18 来源: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小麦正当时。”正值小麦播种关键时期,可受连续阴雨寡照天气影响,前茬作物生育期推迟,加之部分地区收获机械无法下地作业,如果不能及时腾茬,将对小麦播种带来不利影响。这事儿每天都搁在杨春玲的心里。作为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的杨春玲,不亲眼到田间地头去看看是断然放不下心的。

10月14日,杨春玲冒雨来到安阳县高庄镇,种粮大户张国的站在地头翘首以盼。“眼看着小麦该播种了,可还有这么多积水,我这300多亩地可咋办呀?”张国的满眼焦急。杨春玲一边下地查看灾情,一边安抚张国的:“虽然今年小麦种植要比往年晚,但是选择耐寒优良的小麦品种,配以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年也会有理想的产量。”听了杨春玲的话,张国的紧皱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

30多年前,杨春玲从没想过要跟小麦打一辈子交道。“1988年我从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安阳市农科所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工作。那时满心憧憬的是穿着白大褂在实验室里搞研究,没想到一下基层就直接到田里工作了。拿镰刀把麦穗割下来,装到布袋里回家进行脱粒,然后再测它的产量,一星期割下来,手都烂了。”杨春玲回忆说,那个年代,没钱、没设备,干活靠的就是一腔热血。而这腔热血在杨春玲身体里汹涌滚烫了30多年,成就了一项又一项育种科研。

2008年,农业部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安阳试验站在安阳建站成功,作为试验站站长,杨春玲组织团队成员共同完成品种筛选试验,水肥高效利用试验,专用品种的播期、播量试验、水肥偶合试验,大面积技术规程示范等36个试验,得出了真实有价值的试验结论,总结编制了三套技术规程,在5个示范县建立了10个共计3333.33公顷高产示范基地进行推广示范,取得了大面积10%的增产效果。

成绩是喜人的,可背后的育种工作却是枯燥的,一个新品种从开始选育直至大面积示范推广,需要经过十年如一日的磨砺。“每一个品种的诞生都很难,基本需要四五代基因才可以稳定,这中间要经过机械式的反复打磨,可谓‘十年磨一剑’。”杨春玲说,小小的麦子承载的是农民一整年的希望,看着丰收时籽粒饱满、色泽亮白的麦子,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如今,由杨春玲和团队研发的安麦系列,以其高产高效性在黄淮麦区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势头,已成为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最响亮的品牌。近年,杨春玲还带领团队参加完成了河南省 “十二五”“十三五”小麦新品种选育课题,选育出作物新品种8个,承担了国家转化资金项目、河南省重大技术发展计划项目、安阳市重大科技攻关、科技专项等7个项目,获得国家级鉴定成果一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4项、市软科学奖8项,培育的8个高产、多抗、绿色作物新品种,育种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

30多年的时间,杨春玲从未离开过艰苦的农业科研第一线,无论是烈日下麦浪翻滚的农田,还是数九天冰雪覆盖的试验田,都能看到她的身影。麦播期间,她根据墒情特点,组织农户精细整地,施足底肥,大力宣传氮肥后移延衰高产栽培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在小麦生育的各个时期和生长的关键环节,杨春玲针对不同苗情采取技术培训、现场示范等形式,指导农民科学管理,使农民掌握运用了节水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为了更加有效地推广种植技术,杨春玲和团队成员历时5年,绘制了一幅小麦生产图,简单明了、容易操作,成为农民科学种田、致富增收的好帮手。每次下乡,杨春玲都会免费向农民发放。

这些年,杨春玲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也收获了许多赞誉:2006年,被市委、市政府选拔命名为“市管专家”;2008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2011年,被省科技厅评为“河南省十大科技兴农先进个人”……

荣誉固然珍贵,但是在杨春玲眼中,让人心醉的只有丰收的大地。“育种者的生命只有躬耕于田野才有意义,我的职责就是用心呵护每一株绿色的希望,把收获的喜悦带到千家万户。”杨春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