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李慧)12月13日,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在省发改委公布的2023年省工程研究中心批复中,我市有5家机构获批,分别是河南省谷子生物育种及产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优质麦产业链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光伏镀膜玻璃生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高端纸浆模塑制品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特种功能橡胶助剂工程研究中心。
河南省谷子生物育种及产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由安阳市农科院牵头,建设6个实验室,分别开展谷子新品种选育、分子遗传与育种材料创新、谷子核心种质精准鉴定重点及优异材料创制、谷子主要病虫害动态监测、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及谷子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攻关。河南省优质麦产业链工程研究中心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为依托,研究建立高效的生物育种技术体系,选育优质麦新品种,并通过院企合作,建立配套深加工技术体系和优质麦种植订单推广模式。河南省光伏镀膜玻璃生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以河南安彩光伏新材料有限公司为依托,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透过率、高耐候性能的光伏镀膜玻璃并实现产业化生产,大幅提高光伏玻璃科技含量。永发(河南)模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河南省高端纸浆模塑制品工程研究中心,围绕高端纸浆模塑制品产业发展的测试方法、数据分析等问题,开展基于结构应力分布的设计优化等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实现“以纸代塑”的环保理念。河南省开仑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安阳工学院、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合作组建河南省特种功能橡胶助剂工程研究中心,围绕橡胶助剂的软件模拟、新产品和清洁生产工艺开展研发,引领国内现代助剂行业发展。
近年来,市发改委坚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今年,我市共新增省级创新平台16家、市级创新平台10家,其中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主要涉及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
“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离不开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撑。我市一向十分注重创新平台培育,基本形成创新平台梯次培育的良好态势。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省、市研发平台共计223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114家,市级104家。”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大创新平台培育力度,细化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争创更多创新平台,服务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