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慧
“我希望未来有更多热爱土地的年轻人加入我们,将自己的知识和汗水奉献给农作物育种事业。”10月15日,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所长刘金荣见到记者时,颇有感触地说。
1963年,刘金荣出生在濮阳市台前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这是一个抚育有5个孩子的大家庭,在那个温饱都还是问题的年代,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农村娃日后会成为安阳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所长,并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他带领团队培育出来的“豫谷18”是唯一通过国家三大产区鉴定的谷子品种,适宜全国90%以上谷子产区种植,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十二五”期间重大技术成果,连续被农业部推荐为主导推广品种。
刘金荣对粮食有着特殊的情感:“父母靠种地养活了我们兄弟姊妹5个,那时候生活条件差,能吃饱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他从小就梦想着当一名农业科学家。高考时,他坚定地在志愿栏写下了河南农学院,并如愿成为植保专业的一名学生。因为科学家的梦想,大学期间,他丝毫不敢放松,一头钻进专业知识里。1984年,大学毕业的刘金荣被分配到濮阳市农科所工作。
刚到岗,刘金荣就遇到了难题。那时大面积种植的“豫谷1号”有一个致命缺点是易感锈病。他经常琢磨怎么才能把这种病治好。经过多年研究,他攻克了谷子锈病防治技术难题,因此获得省星火奖三等奖。
作为全国谷子育种领域的排头兵,2002年,安阳市农科院为加强谷子育种方面力量,选调刘金荣主持谷子育种工作。在他看来,植保与农作物育种密不可分,要想培育出优质、高产、抗病、抗倒以及适应性广的谷子新品种,仅有植保知识还不够。他找到育种书籍,一边补充相关专业知识一边实践,遇到难题就向老专家请教,不断在实验室和试验田之间往返。“豫谷11”成为他选育出来的第一个新品种。
在谷子育种领域不断成长的刘金荣没有只顾埋头研究,他经常向种植大户、合作社了解所种的谷子品相如何、销路如何、有哪些缺点。市场和种植户的需求和建议成了刘金荣谷子育种事业源源不断的动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谷子品种一般只适宜一个省,最大也就是一个华北夏谷生态区或者其他一个生态区。”刘金荣说,他希望能够培育出产量更高、适应性更广的品种。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他不断努力。每年冬季,他都会前往位于海南三亚的安阳农科院育种基地进行谷子加代。最终历经十几年,经过不断筛选亲本、配制组合、低高代选育、产量试验等,“豫谷18”通过国家华北夏谷区、东北春谷区、西北春谷早熟和中晚熟区四大生态区鉴定,成功解决了国内优质谷子品种区域种植适应性及高产的矛盾,也使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成为全国谷子研究领域的领头羊。
刘金荣始终坚持着对粮食的那一份特殊情感,以及一个农业研究人员务实肯干的精神。近年,刘金荣选育的“豫谷31”“豫谷32”“豫谷33”“豫谷34”“豫谷35”等,不仅适应性更强,而且抗除草剂,解决了谷田除草难的问题,深受谷子种植大户、合作社的喜爱;选育的“豫杂谷1号”在2018年全国四大生态区试验中,产量取得两个第一和两个第三的好成绩。由于贡献突出,刘金荣被评为首届国家“风鹏行动·种业功臣”。在国家现代农业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考评中,刘金荣每年被评为优秀试验站站长,并先后获河南省优秀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作为育种专家的刘金荣非常注重对团队人才的培养。他因材施教,充分给予他们实践机会,并鼓励大家大胆提出新思路。在他的带领下,其团队有4人获安阳市五一劳动奖章,6人被评为市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被评为市管专家,他们的研究室被评为河南省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19年,团队获批河南省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甘薯杂粮试验站,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现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全面领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