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玲(左一)担任市农业科学院“小麦杂交去雄技术”职业技能竞赛评委
初夏时节,杨春玲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喜讯从北京传到了她所就职的安阳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但是杨春玲却顾不上感受这份荣誉带来的喜悦,因为现在正是小麦收获的关键期。眼下,她正和同事们奔波于田间地头,一边帮着种粮大户解决实际问题,一边在试验基地里忙着收割、记录试验数据。
“5月、6月是试验基地里小麦田间选择、鉴定、记载的关键期,不同的小麦品种特征特性、抗病性、成熟期会集中表现,也是小麦新品种中选或淘汰的重要时间点。”5月23日,结束了一天工作的杨春玲略带疲惫地对记者说。每年进入5月,她心里就时刻紧绷着一根弦。
每天,她要在试验基地里来回走8个小时以上,对70多万株小麦逐个观察记录。有一次,因为连续高强度工作,她身体承受不了而吐血,但她当时隐瞒了这一情况,继续在田间工作。杨春玲膝盖不好,在田间单株播种的时侯蹲不下,医生曾几次要求她暂停工作,住院更换膝盖半月板。可她仍然忍着疼痛在田间弯腰点籽,一干就是一天。她血压高,需要每天按时吃降压药,可是她经常从天不亮忙到天黑,经常忘记服药,有时正在田间忙碌,突然的不适感袭来,她会急忙从兜里翻出药片直接吞下。
时常有人问她为何如此拼命。杨春玲说:“1988年,我从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遗传育种专业毕业,随即被分配到安阳市农科院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工作。种子就是农业原创性芯片,让中国广袤的大地上种上优良的种子、产出优质的粮食,让国人的饭碗里盛满安全的食品,这值得我用一生坚守、付出。”
杨春玲在艰苦的农业科研一线一干就是36年,完成了“十一五”到“十四五”期间国家、省的多个小麦新品种选育课题;带领科研团队选育出农作物新品种13个,在省内外利用面积达到4千万亩以上,增收增效18.3亿元,育种水平国内领先;圆满完成了国家转化资金项目、河南省重大技术发展计划等15个科研攻关项目;获得国家级、省级科研成果、发明专利20项。其中,攻克小麦条锈病,杨春玲就花了十年时间。她告诉记者,小麦条锈病是我市小麦生产上的一个主要病害,被称为小麦“癌症”,严重时可造成小麦减产30%。她带领团队在十年时间内每年利用抗性材料配制1000个组合,在后代分离单株上进行接种筛选,增加选择压力,结合实验室分子鉴定,才让现在所选育的苗头品系全部高抗锈病。
三十六载,青丝变银发,皱纹布满脸颊。杨春玲也从普通的科研人员变成了小麦新品种选育方面的专家,但她从未想过要离开田间地头。“只有亲自到田地里去观察记录小麦的性状,你才会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跟其他品系或者单株之间的差异、为什么出现这么大的误差。”杨春玲认为,农业科研人员只有深入生产一线,研发培育的产品才更有实用价值。
杨春玲十分注重对年轻农业科研人员的帮助与培养,不仅跟随他们持续开展技术下乡培训,还作为评委参与内部技能培训比赛。她希望可以带领更多年轻农业科研人员攻克种业“卡脖子”问题,多培育一些在抗病、优质方面有突破的新品种,种植在安阳的广袤大地上。
做好科研工作,把成果送到农民家,实现科技兴农、乡村振兴,是杨春玲这么多年扛在肩头的使命。她说:“我们研发培育的新品种放在实验室里、仓库里都没有用,只有让农民选择你这个品种,并且种到大地上,获得了他们理想的产量,我们的目标才算完成。”2021年,我市遭遇特大暴雨,玉米收不了,小麦种不下去,她心急如焚,作为市秋收抢种技术指导组专家,她立即前往各县区、乡镇进行技术指导,制订了冬小麦抗湿晚播技术规程,实现了我市小麦生产的“二十连增”。
身为一名农业科研领域的劳动者,她用实际行动诠释劳模精神,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十大科技兴农先进个人”“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助力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市十大女杰”“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市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她的工作室在2022年也被评为了“杨春玲劳模创新工作室”。